成医后花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张涛,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十二批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人,2018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师荣誉。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指导的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转让技术成果2项,获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金奖1项和国家铜奖1项;2017年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张涛致力于肿瘤及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转化,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6篇SCI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厅级科研项目6项,与生产企业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课题10项;开发多项技术,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一次艰苦科研的“教训”

  2005年7月,当张涛从四川大学药学院硕士毕业时,他满心想的是考博,只投了一份简历,就是成都医学院。没想到,时任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王玉明教授选中了他,通过交流沟通,张涛留了下来。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当时的成医刚刚军转地,正是创业期。生化教研室虽引进了10多名教师,但大部分是年青教师;实验室条件也不够好,甚至于生化课程都没有好用的实验教材。
  张涛一边教课,一边牵头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也一边开始自己的科研课题——他延续读硕时的研究,继续开发一种可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生产的“壳聚糖微生物发酵技术”。
  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小研究”却遇到了各种困难:没经费、缺设备、也没学生团队。
  没团队,就从本科生里招了6名;没钱,除了申请学校项目资助,就用自己的工资垫;没设备,就参与同事的项目,去挣点钱买。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在王玉明、潘克俭等教授帮助下,我申报了学校的项目资助;科技处特批了一些经费;同事也伸出了援手。这个项目最终完成了。但是——”张涛顿了一下,“我收获的教训大于成绩,这项技术不适用市场需求,不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成果不能转化;只是发表了几篇论文。”
  这让张涛认识到,科研不能只是为了发文章,要跟市场、企业开放合作,要直击市场和企业的“痛点”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随后的工作中,无论是选择科研课题,还是负责专业建设,张涛始终保持开放心态,“面向行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提供市场和企业所需的科研产品和技术、培养企业和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次发现衍生的“硕果”

  2012年,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坚持,读了4年博士的张涛,获得了学位。回到学校后,张涛负责生物制药这个新办专业的建设。他思考着,这个专业学生应面向生物制药的那个领域?他们应具有什么样“技能包”,才能为市场所需?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读博期间,时任生物医学系主任潘克俭教授带领张涛和同事们,走访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厂。张涛发现,用特殊的蛋白质作为疾病标志物,生产体外诊断试剂产品,这个领域国内刚刚兴起,市场很好,正需要专业人才、需要相关产品和技术,可以大展手脚。
  于是,张涛展开了胱抑素C蛋白研究。“利用这个蛋白生产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可用于肾功能的诊断和监测。不过,当时国内市场上,基本都是国外产品占据,价格奇高。”张涛说。
  这时,一家国内企业准备进行国产替代。张涛抓住机会,组建起本科生科研团队。他一边读博,在川大重点实验室学习各项技术,一边回到学校“现学现教”自己的团队,熬夜加班,努力攻关,很快完成相关技术和产品。替代产品的成本降低到国外产品的50%以下,而参与项目的学生骨干得到了锻炼,毕业后进入了国内排名前三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商。
  项目的成功,让张涛积累了行业和企业资源,也明晰了培养学生面向的领域和企业,以及学生所需的“技能包”。在他推动下,学院编制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展开人才培养。
  同时,张涛和同事们多方努力,积极承接企业的研发项目,倡导教师在本科生中招团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近年来,生科院师生的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实现转化4项,转化金额20余万元。各成果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及基础医学,含金量高,起到广泛示范作用,吸引了全院50%以上的学生常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精准的面向、开放的办学、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生科院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学院已培养8届毕业生,考研率维持在20%左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质量优良。“生科院的毕业生已逐渐成为了四川省内体外诊断生物试剂生产企业的业务骨干。”张涛有点自豪。
  生科院办学思路在努力探索中逐渐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凸显医药优势”,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培养了掌握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医学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型、企业型”的学院特色文化也渐露雏形。
  学院不断壮大,2014年,张涛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时名生物医学系)负责人时,只有20多名教职员工。2018年,教职员工达到40多名;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两个专业的在校学生达到400多名,人数增加10倍;教研室、实验室逐渐完备;多年积累的校企合作项目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合作企业从仅限于四川本地开始向省外转变,合作类型也开始从技术服务向联合开发产品和技术转变。
  开放办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进入了良性循环,也迈上了更高台阶。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我们一定要开放!现在我们想的是如何让生科院老师走进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整合资源和力量,与附属医院的一线医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搭建以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科研团队;我们生科院的学生也参与进去,实践中提升能力。”张涛说。


本帖最后由 成医小助手 于 2019-5-30 23:09 编辑

快 速 导 航

购买充值卡【快速下载附件】 | 充值金币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黑名单用户 | 给站长写信

GMT+8, 2025-1-3 15:01

成医后花园创建于2016年,欢迎成都医学院橙子们灌水吐槽,分享知识,交流经验! 蜀ICP备1501670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